凡到悉尼的中國人沒有不逛唐人街的。他們觀光、購物、留影,吃家鄉(xiāng)飯,說家鄉(xiāng)話,聊家鄉(xiāng)事,鄉(xiāng)情、友情、親情盡在其中。不過,他們中不是每一個人都知道悉尼唐人街的來歷。
中新社記者劉雨生日前發(fā)自悉尼的報道“悉尼唐人街的變遷”,詳述了悉尼唐人街的發(fā)展歷程。
自1848年以來,悉尼便有華人這一事實,已獲多數(shù)華人的認同。當時,“寧羅號”由華南駛進悉尼港,載有121名以“賣豬仔”身份前來的華人勞工。
1851年,澳大利亞發(fā)現(xiàn)了金礦,成千上萬的華人前來加入淘金行列。他們中大部分為青壯年,目的是來澳發(fā)財然后返回故土。第一批華人商店及旅館便在悉尼巖石區(qū)設立,這里接近碼頭,也成為首個“中國城”,俗稱唐人街。
當金礦被挖掘一空時,大部分前來的華人返回祖國,但其中一些人留了下來。在1970年前,約有200名華人在巖石區(qū)居住,他們依賴貿易、制造家具、洗衣及經營旅館維生,其他則以種菜或捕魚維生,并遷入市郊。今天的巖石區(qū)已成為悉尼市的旅游區(qū),除了觀光客外,已沒有華人居住。
從19世紀60年代起,水果蔬菜市場便坐落在今天的金寶街,這便是喜市場附近出現(xiàn)的第二個中國城。這個華埠最初為菜農們提供旅館及食堂,稍后,旅居者成為悉尼居民,華人家庭便在喜市場附近居住,并伸展至不遠處的莎梨山。
時至今日,位于金寶街和瑪莉街交匯處的澳華公會,以及坐落在瑪莉街18號的華人共濟會禮堂,均顯示華人繼續(xù)在這一地區(qū)生活。
20世紀初,悉尼市議會重建接近達令港的街市,華裔市場工作人員和菜農又重新回到這里。因此,德信街成為第三個唐人街。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悉尼的中國龍,腳在巖石區(qū),身在喜市場,頭在德信街”。
在20世紀20年代前,營商的華人買下了新街市地區(qū)的物業(yè),華人經營的大型批發(fā)公司,也開始向市議會租用街市建筑物,宗親會及社團機構、商店及餐館也隨之紛紛設立。
直至20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聯(lián)邦政府放寬對華人移民的限制,居于悉尼的華人才漸漸多起來。街市已離開市區(qū),但到目前為止,對華埠的支持仍以零售業(yè)及文化事務為基礎。一些老店在德信街擴展其房產,新抵境的移民則購下附近地點。德信街商場便是在1980年開始營業(yè)的。
現(xiàn)在,人們到唐人街看到的是醒獅、花燈和五彩牌樓,但是,誰還能在其背后發(fā)現(xiàn)一絲早期華人在這里生活的痕跡呢?
自悉尼市議會在20世紀初建立了新的市場后,唐人街便遷往現(xiàn)在的地點。這里有五座街市建筑物,以及其他店鋪,均是在1909年至1915年間興建的。
德信街是悉尼唐人街的心臟,兩座中式牌樓建于德信街南北兩端,橫跨街道。這是悉尼市議會在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的建筑計劃的一部分,使得這一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中國面孔”。
今天的悉尼,已有25萬至30萬華人華僑,除市區(qū)的唐人街外,周邊的好士圍、巴拉瑪打、車士活、艾士菲等地也出現(xiàn)了新的唐人街,其中最有名的當數(shù)艾士菲的“上海街”。
在那里,招牌上寫有“上!倍值牡赇佉患疫B著一家,說上海話,吃上海菜,買上海貨,簡直就是回到了上海,而不是置身悉尼。從中國來的游客,尤其是上海人,到此感到特別親切,猶如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
最近20余年來,悉尼的華人新移民大幅度增加,文化程度也越來越高,他們已不局限在各處的唐人街,而是更多地融入到主流社會中去,為澳洲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貢獻自己的才干。
墨爾本唐人街
1853年當澳洲發(fā)現(xiàn)黃金的消息傳至廣東沿岸各地時,一群又一群年輕力壯者便相繼離鄉(xiāng)背井,南至澳洲墨爾本市郊巴拉拉特(ballarat)的素維倫山發(fā)其黃金夢,部份索性在此定居下來,這便是墨爾本唐人街的誕生。
墨爾本又稱“新金山”,除了有澳洲最早設立的唐人街外,亦是澳洲最具歷史氣息的都市。由于唐人街深具歷史價值,當?shù)睾芏鄬W校都把它列為活生生的歷史教材。
墨爾本唐人街不像悉尼那么分散,它集中在一條窄街里,這條窄街本身就是一條古街,路面由鵝卵石鋪成,街兩旁的建筑物大多超過半世紀,古雅卻不滄桑。街道兩端進出口均豎立一座簡潔的中國牌坊。食肆、雜貨店、文具店、中藥材店……,是唐人街的招牌商店。
基本上,這里貨色充足,但價錢略比悉尼貴些。在唐人街的中央空地上,豎立一座仿江蘇南京市朝天欞星門的牌坊,它是為紀念維多利亞建州150周年,于1985年11月建造的。會館多是墨爾本唐人街的特色,如四邑會館、潮州會館、福建會館、南番順會館(南海,番禺,順德),有些會館的牌匾刻于清咸豐年間,這些距今已有百年的老會館,頗具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