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金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qū),牽扯的利益盤根錯雜。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決策層需要尋找到切實可行的路徑,妥善處理改革過程中的利益分歧。過去十年,中國的多項改革愿景清晰,卻乏善可陳,始終找不到“抓手”。下一步的金融改革需要避免這樣的尷尬。
我們(http://m.stellalashacademy.com/)盤點過去幾年的改革,金融市場的開放可視為中國金改的核心。一方面,堅持對外開放,降低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的門檻,拓寬QFII及RQFII渠道;另一方面,放開國內市場,鼓勵多種形態(tài)金融機構百花齊放,讓小貸、信托及農村金融機構等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在利率及匯率市場化改革有序推進的同時,金融開放為盤活中國的金融資源錦上添花。
盡管在最近幾年,中國的金融市場已有了很大的改觀,但就目前來看,中國的金融開放仍只算完成了一半。在中國的各項社會融資渠道中,銀行信貸仍占著大頭,這也指明了未來中國金改的目標:中國的國有銀行體系需要一場以金融開放為核心的改革,中國的銀行業(yè)需要向外資,更要向民間資本開放。
在當前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已有不少代表、委員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全國政協委員、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建言,在市場經濟改革深化的情況下,中國地方政府應當退出城商行,將這塊資產賣給當地最優(yōu)秀的企業(yè)家,推動當地經濟更好、更快發(fā)展,也能推動當地的城商行更好、更快發(fā)展。
在我們看來,讓地方政府退出城商行,把資產賣給當地的企業(yè)家,其實就是變相鼓勵成立民營銀行,推動銀行業(yè)市場開放。這樣的舉措,對城商行及地方政府來講,其實是種雙贏。在城商行層面上,它們可以走市場化道路,更少受到來自于地方政府的壓力;而在政府層面上,如果既做不大,也做不強,同時還可能帶來很大的威脅,比如出現經濟下行、金融動蕩,城商行也將成為地方政府的負資產,尾大不掉,還不如及早市場化,只求所在不求所有的好。這也在考驗決策層是否有足夠的遠見。
在中國推進任何改革,決策層的遠見,以及頂層設計都十分重要。比如在銀行業(yè)市場開放方面,只要政策上能撬開個口子,市場的自發(fā)成長就能把縫隙越撐越大。問題只在決策層是否有足夠強的政治決心。銀監(jiān)會發(fā)布的“新36條”實施細則一度讓民間資本看到控股銀行業(yè)的希望,但很遺憾,自去年5月底發(fā)布后,這些細則已成了“柜頭文件”,在現實經濟運行中漸漸沒了聲響。
這種“只聞雷響,不見雨下”的格局表明,中國的金融改革在頂層設計方面還存在相當多的不足?沼姓,卻沒有監(jiān)督落實的機制,一切行為皆服從官僚集團本身的利益。這也是此前中國諸多改革最終懸空的原因之一。即使一項改革對中國經濟、對政府都大有裨益,但只要它損害了官僚集團的利益,就很難推行下去。要克服這樣的阻力,只能從市場開放、引入多元經濟形態(tài)開始。只有足夠市場化,足夠多元與獨立的利益主體,才能推動中國的各項改革不斷深化。
從這樣的角度觀察,我們(http://m.stellalashacademy.com/)認為:未來中國金改的核心仍將是金融開放,尤其是銀行業(yè)的開放。只有足夠開放的金融市場,才能形成足夠的動力,推進各其他金融領域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