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wǎng)訊:報恩寺之名,系取自《佛說心地觀經(jīng)》和《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中“報父母恩、眾生恩、國土恩、三寶恩!倍U寺始建于南朝梁代梁武帝蕭衍天監(jiān)(公元502年-519年)年間。原址在溧城西北50華里處,在今上興、上沛鎮(zhèn)一帶。報恩寺的建立正值佛教鼎盛時期。南朝宋、齊、梁、陳各代皇帝都篤信佛教,佛教幾乎成了“國教”。梁武帝信佛教,曾4次舍身于建康(今南京市)城中最大的寺院同泰寺。他對佛教的推動發(fā)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唐詩人杜牧曾歌吟:“南朝三百六十寺,……”可以想見當(dāng)時崇樓峻閣、高臺寶塔聳入云天的壯觀景象。原在溧城西北的報恩寺于唐代武宗會昌(公元841年-846年)年間廢棄。至北宋哲宗元礻右五年(公元1090年),本縣人高先將報恩寺遷至溧城東南的黃家村。南宋時,宋徽宗趙佶宣和(公元1119年-1125年)年間更名為神霄宮,后又復(fù)改為報恩寺,由丞相李綱書寺名匾額。臭名昭著的南宋宰相秦檜的弟兄秦梓隱居溧陽報恩寺旁,于是報恩寺也別稱秦公寺,又因寺近下橋(今作夏橋),故當(dāng)?shù)厝擞址Q下橋寺。進(jìn)士出身的秦梓長子秦火育作了《報恩禪寺碑記》,可惜碑記未能流傳下來。清仁宗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大殿與千佛樓毀于火災(zāi)。清文宗咸豐年間太平天國據(jù)守溧陽四年間(公元1860年-1864年)報恩寺被拆毀。清德宗光緒《溧陽縣續(xù)志》記載:“報恩寺,在秦公橋,毀于兵,同治(公元1862年-1874年)年間住持某建平屋三椽,經(jīng)大慧僧募建兩進(jìn)!敝亟ǖ膱蠖魉麓蟮钤诳谷諔(zhàn)爭(公元1937年-1945年)中為日寇焚毀,僅剩山門外幾十米黃墻,壁上書“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寺前有數(shù)畝大的一片樹林,林中還有幾座(俗稱石龜)上載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