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縣位于山東省的泰安、濟寧、菏澤和河南省的濮陽四地市交界處,境域南北長41千米,東西寬45千米,總面積964平方千米。 縣城在東南與西北和西南與東北方向的對稱中心處,距濟寧市65千米,距省會濟南市148千米。東北至泰安市130千米,東南至兗州市83千米,西南至菏澤市92千米,西北過黃河至臺前縣城 36 千米。 梁山縣北、東面與東平、汶上縣毗鄰,南、西面與嘉祥、鄆城縣接壤,西北隔黃河與河南省臺前縣相望。
從梁山縣城,西至鄆城縣界20千米(徑距,下同),以黑虎廟鄉(xiāng)馬莊村為界;西南至鄆城縣界8.5千米,以馬營鄉(xiāng)鮑垓村為界;南至嘉祥縣界19千米,以方廟鄉(xiāng)琉璃井村為界;東南至汶上縣界31千米,以開河鄉(xiāng)五里堡村為界;東至東平縣界18.5千米, 以館 驛鄉(xiāng)靳口村為界;東北至東平縣界16千米, 以李官屯鄉(xiāng)張官屯村為界;北至東平縣界11千米,以小安山鄉(xiāng)殷那里村為界,西北至河南省臺前縣界23千米,以趙固堆鄉(xiāng)蔡樓村為界。臨縣界村莊,從館釋鄉(xiāng)的王仲口村,依次有王仲口、王思口、戚村、尚莊、靳口、劉莊(上述村莊屬館釋鄉(xiāng))、趙樓(屬韓崗鎮(zhèn))、張莊、鄭莊、蔣莊、朱莊、東袁口、南袁口、孟莊(上述村莊屬袁口鄉(xiāng))、劉口、辛莊、后關(guān)莊、“前關(guān)莊、孫莊、開河、五里堡(上述村莊屬開河鄉(xiāng)),馬垓(屬韓垓鄉(xiāng))、林辛莊、陸莊、戴莊、前楊樓、前申莊、高廟、潘莊( 上述村莊屬信樓鄉(xiāng))、琉璃井、甄莊、褚莊(上述村莊屬方廟鄉(xiāng))、劉莊、李鄉(xiāng)、徐莊、古路溝、前楊樓、高廟、方莊、路垓、西楊集(上述村莊屬拳鋪鄉(xiāng))、鮑垓、李屯、普屯、倪樓( 上述村莊屬馬營鄉(xiāng)),五里廟、丁莊、侯道溝、楊莊、野豬淖(上述村莊屬楊營鄉(xiāng))、西張莊、東王全、西李莊、馬莊、 尚那里、高堂、大營、陳垓、程那里、劉堂( 上述村莊屬黑虎廟鄉(xiāng))、孫孝溪、王老君、鐘那里、姚莊、范那里、艾那里、蔡樓、西劉、賈莊、李樓(上述村莊屬趙固堆鄉(xiāng))、丁樓、劉燦東、榮岔河、馬岔河、后菜園、雷口、路那里、國那里、孫樓、楊盤、白廟、大王(上述村莊屬鄂陳鄉(xiāng))、周樓、劉堂、殷那里、北張莊、范莊、鵝鴨廠(上述村莊屬小安山鄉(xiāng))、鄧莊、張官屯、馮莊、李官屯、解莊(上述村莊屬李官屯鄉(xiāng))。
殷商時代,縣境北部為商封王庶兄微子的封地。 西周,縣境大部屬于須句國。須句城,在安民山以東濟水濱。今小安山東3千米東張莊村,即其故地。 春秋時期,縣境西部屬晉國范邑,北部屬魯國微鄉(xiāng),東南部屬魯國中都邑。 戰(zhàn)國時期,屬齊國的范、壽、須句等邑。 秦,屬薛郡(杜佑《通典》為楊郡)須昌縣、張縣和東郡范縣。 西漢,分屬東郡的范、須昌、壽良三縣,東南部屬東平國的東平陸縣。
東漢,分屬兗州東郡范縣、東平國的壽張、須昌縣。 三國,屬兗州東平郡范、須昌、壽張、東平陸四縣。 南北朝,屬東平郡的須昌、壽昌(晉代壽張)、平陸、范縣。北魏并置東平郡,一屬濟州,一屬兗州。東平都又各置壽張縣、范縣。兗州東平郡郡治在秦城,所轄壽張縣縣治在今壽張集。縣境分屬兗州東平郡的范縣、壽張縣、須昌縣和濟州東平郡的壽張縣。 北齊時期,克州東平郡的壽張縣并入須昌縣。 隋,屬濟北郡的壽張縣、東平郡的須昌縣、魯郡的平陸縣。壽張縣城仍在今壽張集。 唐,分屬鄆州須昌、壽張、中都、鄲城諸縣。武德四年(621年),于壽張置壽州, 領(lǐng)壽張、壽良二縣。五年廢壽州,省壽良入壽張。 五代,隸屬沿襲唐朝,后唐時改須昌為須城。 北宋,分屬鄆州(宣和元年升為東平府)須城、東阿、中都、壽張縣。咸平三年(1000年)鄆州城毀,遷至今東平縣州城鎮(zhèn)。壽張縣治所仍在今壽張集。
金,分屬山東路東平府須城、汶上、壽張和濟州的鄲城縣。大定七年(1167年)黃河決口,壽張縣遷治竹口鎮(zhèn)。大定十九年(1179年)復(fù)治于今壽張集。 元,屬東平路須城、壽張、汶上三縣和濟寧路的鄲城縣。 明,屬兗州府東平州、壽張縣、汶上縣、東阿縣、鄆城縣?h境東部屬東平州,西部屬壽張縣(南至梁山)。鄲城縣與汶上縣以獨孤山(今獨山)為界,以西屬鄆城縣,以東屬汶上縣。 清,分屬山東兗州府汶上縣、壽張縣和泰安府的東平州、東阿縣及曹州府的鄆城縣。
民國2年(1913年),廢府、州為道、縣。 縣境南部屬岱南道(1914年6月改為濟寧道)鄆城、汶上縣。西、 北部屬東臨道壽張縣,東部屬東平縣。民國11年(1922年)后,廢里、社改區(qū)、鄉(xiāng)(下分間、鄰、莊)。民國17年(1928年),裁撤道制,直隸山東省政府。民國23年(1934年),劃魯西南十四縣為“縣政建設(shè)實驗區(qū)”。次年1月, 在實驗區(qū)基礎(chǔ)上設(shè)“行政督察專員公署”。4月23日, 又改為“山東實驗區(qū)長官公署”。民國25年(1936午)又改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翌年,全省劃為12個行政督察區(qū),汶上、東平縣屬第一專區(qū),鄂城縣屬第九專區(qū),壽張、陽谷縣為第六專區(qū)。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1938年專署轄區(qū)略有調(diào)整,鄲城、壽張、東平、汶上縣屬二專署,陽谷、東阿縣屬六專署。
建置沿革 梁山建縣于1949年8月:所轄區(qū)域由原郝長、東阿、 東平、汶上和部城等縣的邊沿地帶組成,其前身是中共領(lǐng)導(dǎo)下的昆山縣,歷史上與鄰縣有不解之緣。1940年8月, 中共魯西區(qū)黨委為鞏固軍展魯西抗日根據(jù)地,決定在東阿、陽谷、壽張、鄆城、汶上、東平六縣邊區(qū)結(jié)合部建立昆山實驗區(qū)。11月,魯西區(qū)黨委派民運部部長邵子言赴昆山一帶建立實驗區(qū)工作委員會,邵子言任實驗區(qū)工委書記。昆山實驗區(qū)隸屬魯西區(qū)黨委領(lǐng)導(dǎo),駐地在張博士集(今屬大路口鄉(xiāng))。1941年1月18日,中共昆山實驗區(qū)工委改為中共昆山縣委。 同期,昆山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昆山縣委、縣政府分別隸屬魯西區(qū)黨委和魯西行政主任公署領(lǐng)導(dǎo),駐地在張博士集、師集等村。是年7月,昆山縣委、 縣政府改屬冀魯豫區(qū)黨委和冀魯豫行政主任公署領(lǐng)導(dǎo)。1942年5月,昆山縣委、 縣政府改屬中共八地委和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二十三專署領(lǐng)導(dǎo)。 1943年1月,昆山縣委、縣政府改屬中共二地委和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十七專署領(lǐng)導(dǎo)。1944年5月,昆山縣委又改屬中共八地委。同年8月,晉冀魯豫邊區(qū)政府十七專署改稱八專署后, 昆山縣政府屬其領(lǐng)導(dǎo)。1945年8月,昆山縣委、 縣政府分別隸屬中共二地委和二專署領(lǐng)導(dǎo)。1946年1月,成立冀魯豫七地委、七專署,中共昆山縣委、縣政府屬之。同年3月, 撤銷七地委、七專署,并人二地委和二專署。11月,重設(shè)七地委、七專署。昆山縣委、縣政府與其隸屬關(guān)系隨之變動。 1949年8月,設(shè)立平原省,昆山縣委、縣政府隸屬平原省菏澤地委和專署。1949年8丹25日,中共昆山縣委、 縣政府在商老莊召開縣、區(qū)干部會議,宣布改建昆山縣為梁山縣?h委、縣政府分別遷至閻莊村和西小吳村(今屬黑虎廟鄉(xiāng))。1950年2月,梁山縣委、縣政府遷至鄭該村(今屬前集鄉(xiāng))。1952年春,縣委、縣政府遷至后集村(今屬梁山鎮(zhèn))。是年11月,平原省撤銷,梁山縣隨菏澤專區(qū)劃歸山東省.1958年10月, 撤銷菏澤專區(qū),梁山縣改屬濟寧專區(qū)。1959年6月, 梁山縣復(fù)屬菏澤專區(qū)。1990年1月,梁山縣劃歸濟寧市所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