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wǎng)訊:永安寺位于閬中市水觀鎮(zhèn)東五里的黃泥崗上(今水觀鎮(zhèn)永安寺村),距閬中市
永安寺是一座狹長的四合院廟宇,正中是大雄寶殿,寬四丈六尺,進(jìn)深四丈許,空間極大。大殿中兩巨柱上,塑有滾龍抱柱,瞪眼吐舌,張牙舞爪,金甲鱗鱗,望而生畏。大殿佛龕上塑釋迦牟尼,藥師佛與阿彌陀佛三尊大佛,通高丈八金身。兩邊塑十八羅羅漢像,所有塑像姿態(tài)自然,彩色鮮明奪目。壁上有彩畫,繪天龍八部,畫中人物,栩栩如生,因其職位與性格不同而形態(tài)各異,極有藝術(shù)價值。壁畫上有元至正戊子(元順帝至八年,即1348年)的題記三則。大殿兩側(cè)修建建有長長的偏殿各十余間,左為念佛堂,客寮、僧房,右為十殿閻羅。大殿的正前方建有一樓一底的觀音殿,殿中塑有高大的香樟木男觀音像,傳為唐代雕塑,樓下為通道。大雄殿與觀音殿之間,是一個狹長寬敞的院壩,栽有數(shù)十株高大的古柏與銀杏,蔭遮全院。穿過觀音殿,前行少許,便是山門,門上高懸“敕建永安寺”的金字木匾,山門內(nèi)建有天王殿與鐘鼓二樓。整個永安寺殿閣純用柏木構(gòu)造,莊嚴(yán)古樸,至今尚存。
據(jù)明清《閬中縣志》和寺存古碑記載:其寺始建于唐,宋治平,元至正,明嘉靖年間,遞有重修,敕賜本覺院。神宗萬歷年間(約1580年)又裝飾佛像,大換金容。有《重裝佛像碑記》中云:“自唐敕建永安寺以來,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奉敕褒修;至元明宗至順三年(1332年),而規(guī)模始大。越明朝,有李僧永用者,于洪武初(1468年)增其舊制,大換金容。又嘉靖己丑歲(嘉靖八年,1529年),僧寶峰者,繼起而補葺之,籍非佛光普照焉。我朝膺圖受祿,相傳二百余年,佛像頹敗。因而積佛會、邀善人,募化十方,更為之裝金飾彩,豈求福哉,抑亦恢復(fù)前人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