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里縣位干準噶爾盆地西緣。東與克拉瑪依市相交,南與烏蘇市、精河縣、博樂市相接,西與裕民縣相連,北與額敏縣相依,西南與哈薩克斯坦相鄰(邊境線長35公里)。東西長221.6公里,南北寬159.3公里,總面積2.01萬平方公里。轄3鎮(zhèn)、4鄉(xiāng),41個村民委員會。境內駐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九師的1個團場?h城距烏魯木齊市514公里。1995年末總人口為7. 73萬人,其中哈薩克族占69.21%,漢族占27. 17%,其他民族占3.62%。 地勢中間高,邊緣低。有達爾布特河、烏爾雪勒特河、恰勒蓋河、蘇吾爾河等河流。屬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夏季涼爽,冬季多風雪,年均氣溫4.3℃,年均降水253毫米。
托里在漢代屬匈奴領地。隋唐為突厥游牧地。明代為衛(wèi)拉特蒙古土爾扈特部牧居地,明末清初為準噶爾據有。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為塔城直隸廳所轄。民國2年(1913年)隸于塔城縣。民國7年(1918年)隸屬新成立的額敏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由額敏縣析出設置托里中心區(qū),1952年改設托里縣,現隸屬塔城地區(qū)。
全縣有耕地面積22.76萬畝;各類草場面積2 516.66萬畝,其中可利用面積2 427.57萬畝;林木覆蓋率為4.35%。
全縣國民生產總值5 292萬元,社會總產值5 737萬元,國民收入3 727萬元,財政收入398.6萬元;工、農業(yè)總產值分別為1 993.6萬元和3 511.54萬元;工業(yè)主要有電力、水泥、建材、農機修造等,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油料,糧食總產13 335.4噸,年末牲畜存欄52.13萬頭(只)。
2002年,全縣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78億元(含地塊,現價,下同),完成地區(qū)下達計劃的108%,同比增長10%(其中,縣屬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23億元,完成年計劃約100.9%,同比增長12.9%)。其中,第一產業(yè)完成9100萬元,完成計劃的100.6%,同比增長6.9%;第二產業(yè)完成1.3億元,同比增長7.6%(其中,縣屬完成7723萬元,完成計劃的100.1%,同比增長10.3%);第三產業(yè)完成1.56億元,同比增長15.2%(其中,縣屬完成1.55億元,完成計劃的100.9%,同比增長18.6%)。財政收入達到1557萬元,完成年計劃的118.4%,同比增長32.6%;農民人均收入達到1600元,完成年計劃的101.9%,同比增加215元。
2002年,全縣牲畜最高飼養(yǎng)量達到85.7萬頭(只),同比增長9%;年末牲畜存欄60。3萬頭(只),同比增長5,7%。改良牲畜24.9萬頭(只),其中,改良黃牛1.3萬頭,改良巴什拜羊15.6萬只,改良博格達絨山羊8萬只。全縣牲畜疫病防治率達100%,全年未發(fā)生一例牲畜口蹄疫。全年新建牲畜棚圈801座,建****工飼草料基地及圍欄草場9.1萬畝,全縣牧民定居率達到47.6%。糧、經、草種植結構已調整為4:3:3大力實施種子工程和先進農牧生產實用技術的推廣運用。種植業(yè)良種普及率達95%。立足資源優(yōu)勢,圍繞特 色種養(yǎng),狠抓優(yōu)質牛(羊)、火雞、大棚蔬菜、優(yōu)質果樹、阿魏菇等特色種養(yǎng)產業(yè)和基地建設。已啟動建設特色種養(yǎng)基地主要有:城郊優(yōu)質牛養(yǎng)殖基地、阿合別斗鄉(xiāng)火雞養(yǎng)殖村、多拉特鄉(xiāng)萬只絨山羊基地、烏雪特鄉(xiāng)果樹種植、城郊村大棚蔬菜基地、鐵斯巴汗村駱駝養(yǎng)殖、庫甫鄉(xiāng)巴什拜羊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