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全稱“喀什噶爾”,地處東經73度20分--79度57分,北緯35度20分--40度18分之間。東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依喀喇昆侖山,與西藏阿里地區(qū)為鄰,西靠帕米爾高原,與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接壤,北與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和阿 克蘇地區(qū)相連?κ驳貐^(qū)總面積16.2萬平方公里。
喀什素有“絲路明珠”之美稱,是國務院公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遠在古代,絲綢之路這條橫貫歐亞大陸的交通大動脈,進入塔里木盆地以后便分為南北兩道而行,繞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后又在喀什交匯,然后越過帕米爾高原,通往印度、伊朗、西亞、歐洲等地。在絲綢之路這條歷史的彩帶上,喀什噶爾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閃閃發(fā)光。 喀什風光奇特,這里有號稱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有曲折蜿蜒的葉爾羌河,有終年晶瑩的“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冰山,有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有明媚秀麗的高山湖泊---卡拉庫力湖,有“死亡之!---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這些自然景觀,裝點著喀什大地,使她分外美麗妖嬈。
喀什文物古跡眾多。這里有世界聞名的艾提尕爾清真寺,有公元十一世紀偉大的維吾爾族語言學家、《突厥語大詞典》的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陵墓和維吾爾族詩人、《福樂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陵墓,有大型伊斯蘭式古建筑---香妃墓,有千年佛教遺址---莫爾佛塔,有古代“喝盤陀”國的都城---塔什庫爾干石頭城等。
喀什素有“歌舞之鄉(xiāng)”的美稱?κ驳氖止に嚻菲贩N類繁多,制作精巧。近年來,喀什市、疏附縣、莎車縣、葉城縣、塔什庫爾干縣、巴楚縣、疏勒縣、英吉沙縣、澤普縣經國家批準相繼對外開放,旅游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加之紅其拉甫口岸和吐爾尕特口岸的開放,大大增加了喀什同中亞、西亞和歐洲等地的旅游往來。
喀什的節(jié)慶民俗
由于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因此家庭、婚姻、飲食、服飾、喪葬等均受宗教影響。
帕米爾高原的塔吉克民族
服飾:維吾爾族服飾多樣而美觀,具有獨特的風格。男子多在襯衣外面穿右衽斜領、無鈕扣、長及膝蓋的“袷袢”(長袍),腰系方形長帶,帶中可存放零星物件,隨用隨取。婦女喜穿色彩鮮艷、有領無衽、從頭上套著穿的衣裙。男女老幼都喜戴繡工精致的四楞小花帽,愛穿長統皮靴,有時靴外還加套鞋。婦女喜戴耳環(huán)、手鐲、項鏈、戒指等裝飾品。圍花色頭巾,講究畫眉、染指。未婚少女梳有七八條或十多條小辮,以長為美。宗教職業(yè)者多用長的白布纏頭。
飲食:飲食方面,以面食為主。日常食品有烤馕、拉面、抓飯、包子、湯面、曲曲等。喜食牛肉及馬、駝、雞、鴨、魚肉。瓜果是維吾爾族群眾生活中的必須品。還喜歡喝奶茶和紅茶,喜好飲酒。
居。壕S吾爾人居住的房屋,一般為土木結構的平頂方形平房,上開天窗,房頂可做曬臺或乘涼。維吾爾人喜簇居,村落中 ,溝渠縱橫 ,果木成蔭。住宅多自成院落,院內宅旁遍植花草,栽培桃、杏、梨、葡萄、無花果等。室內砌土坑,墻上掛壁毯,還開有大小不等的壁櫥,飾以各種花紋圖案。
禮儀:維吾爾族是一個熱情好客。崇尚禮儀的民族。家里來了客人,即使過去素不相識,也能熱情接待。親友相見,握手問候。鄰居間注意和睦相處,互相幫助,誰家有了紅白喜事,鄰里們爭相協助。
維吾爾族對于禁忌非常嚴格。飲食方面禁食豬肉、驢肉及其他自死的牲畜,禁食一切動物的血。忌戶外著短褲。住宅大門忌朝西開。坐下時,要求跪坐,禁忌雙腿直伸、腳底朝天。接受物質品或奉茶請喝時,要用雙手,禁忌單手。未經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動用他人物品。禁止攜帶污濁之物質進入墓地和清真寺。
維吾爾人家作客,飯前飯后要洗手,只限三下,洗后用毛巾擦干,不能亂用。吃馕時,應將馕掰成碎塊,不要囫圇啃。進餐時,不可隨便撥弄盤中食物,不要隨便到鍋灶前面去,不要讓飯屑落地。共盤吃飯時,不要將已抓起的飯菜再放入盤中。餐畢,等主人收拾餐具后方可離席。如有長者作“都瓦”時,不要東張西望或站起來。
維吾爾族的家庭一般為小家庭,成員包括祖孫三代以內的直系親屬。獨子不分家。多子女的家庭,子女長大成婚后,即與父母分居,另立門戶。父母常把幼子留在身邊,作為養(yǎng)老送終的依靠。維吾爾族的親屬范圍比較狹窄,親屬稱謂只在祖孫三代直系血親之間才有。同輩間,比自己年長的男性稱“阿喀”(哥哥),女性稱“阿恰”(姐姐);比自己年幼的男性稱“吾喀”(弟弟),女性稱“森額爾”(妹妹)。維吾爾人的名字一般由本名加父名組成,簡稱時可以省略父名。
婚俗:維吾爾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過去男女結婚多由父母包辦,現在多為自由戀愛。在生育方面,家中生了男孩特別高興,但對女孩也不歧視。小孩40天后在家中舉行起名儀式,第二天進行剃頭和洗禮。男孩滿7歲時要行割禮(割去陰莖前的包皮),這被視為家中一大喜事,張羅得十分熱鬧,親朋好友都前來慶賀。
喪葬:維吾爾人的婚配過程,一般要經過說媒、訂婚、結婚等程序。結婚一般先在天高氣爽、牛羊肥壯、瓜果豐盛的秋季,通常男女雙方都要大宴賓客,席間有歌舞、音樂、祝酒歌等;槎Y分兩天舉行。儀式由阿訇主持,念經畢,將兩塊干馕沾上鹽水讓新郎、新娘當場吃下,以示同甘共苦,白頭到老。
維吾爾族實行土葬、快葬,一般晨亡午葬,晚亡次日晨葬,停尸不超過一天。喪葬儀式按伊斯蘭教規(guī)進行。入殮前,請阿訇為死者凈身,然后纏以白布,將尸體移入“吉那孜”(抬尸木架),由親友抬到清真寺舉行殯禮,旋即抬往墳地,葬入墓穴,地面用土堆成魚脊形墳堆。
古爾邦節(jié)
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宰牲”或“血祭”。維吾爾民族的古爾邦節(jié)同漢族的春節(jié)一樣,節(jié)日氣氛特別濃郁關于古爾邦節(jié)的起源,民間流行著一則古老的宗教傳說:先知易卜拉欣夜里夢見真主安拉“啟示”他宰自己的兒子伊斯瑪儀作祭禮,以試他的虔誠。先知易卜拉欣醒來后將夢告訴了兒子,伊斯瑪儀欣然同意受宰,以此表示對真主安拉的忠誠和順從。當先知易卜拉欣遵循安拉之命把兒子帶到米納小正要舉刀宰殺時,安拉派遣的特使牽著一只公羊從天而降,命令易卜拉欣以宰羊代替殺子,這一天正是阿拉伯太陰歷12月10日.此后,阿拉伯人為了紀念安拉的顯靈和先知易卜拉欣父子的虔誠,每年此日殺牲血祭,相沿成習。伊斯蘭教創(chuàng)立后,自立為安拉最后一個使者的穆罕默德承認先知易卜拉欣為圣祖,并將太陰歷12月10日定為伊斯蘭教的節(jié)日之一,以此來進一步確立安拉的神通、偉大和獨一無二的地位。這個日子恰恰是伊斯蘭教五項功修之一的麥加朝覲活動的最后一天。這樣,古爾邦節(jié)不僅成為安拉萬能,至仁至慈的證明和歡慶安拉顯明神跡的隆重紀念儀式,而且成為受戒朝覲的神圣活動圓滿結束的紀念慶祝日,代代相傳延續(xù)至今,逐漸成了從11世紀初開始改信伊斯蘭教的維吾爾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jié)日。
古爾邦節(jié)前,人們要做各種準備,特別是作為“獻牲”的牲畜要預先買好,節(jié)日的早晨,人們得進行沐浴全身的“大凈”。然后潔衣盛裝到清真寺參加聚禮。聚禮結束后,人們直接上麻扎爾(墓地),或跪坐或站立,雙手舉到胸前為亡故的先人祈禱。最后人們還要“換哈達”,即拔去墳頭上的枯木,栽根新枝,澆些水再回家。
人們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宰牛或殺羊,殺牲血祭。按傳統,節(jié)日聚禮之后早晨是獻牲祭祀,取悅安拉的最佳時機。至于是宰牛殺羊還是殺雞宰鴿,這由各家的經濟實力來決定。通常,人們把血祭的牲畜宰好,把大塊兒大塊兒的連骨肉燉到鍋里之后,男子們才開始互相拜節(jié),婦女們則留在家里燉肉。往餐布單上擺節(jié)日食品,燒茶等,準備迎接客人。節(jié)日的第一天,首先給在近期內發(fā)生過喪葬等家難的左鄰右舍或鄉(xiāng)親拜節(jié),表示慰問,并希望盡早節(jié)哀。其次是給夫妻雙方的長輩拜節(jié)。再次,就是給近鄰和長者拜。在這種禮節(jié)性的拜節(jié)活動中,除了給夫妻雙方的老人拜節(jié)時夫妻同去之外,其它的拜節(jié)活動往往是三五成群,男女分別進行。在維吾爾民間禮俗中,一般是不允許男女混雜的。
拜節(jié)之后,才是同輩的親朋好友之間的拜節(jié)。大家除了互相道賀,彼此問候之外,還共餐痛飲,吹拉彈唱,一起娛樂。維吾爾民間的拜節(jié),是維吾爾人增強社會聯系,嚴守禮尚往來這一準則的重要組成部分。
土特產
喀什是久負盛名的“瓜果之鄉(xiāng)”,瓜田果樹無處不有?κ驳靥幠辖,陽光充足,氣候適宜,為瓜果生產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κ补瞎贩N繁多,質地優(yōu)良,營養(yǎng)豐富,一年四季干鮮瓜果不絕于市,處處瓜果飄香。
石榴:維語稱“阿娜爾”,是喀什重要特產之一。其中以素有“石榴之鄉(xiāng)”美稱的葉城縣石榴最為有名。葉城縣地處昆侖山北麓,霜期短,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土質好,非常適宜石榴的生長。葉城石榴個大皮薄汁多,風味甘甜清涼,深受人們喜愛,許多人都稱贊說:“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人人夸、葉城的石榴頂呱呱”。
葡萄:喀什是葡萄的盛產地之一,除城郊有大面積的葡萄園外,家家庭院一般都種植葡萄?κ财咸鸭s有50多個品種,風味各異。葡萄除鮮食外,還可以晾干、制成罐頭等。當地果農有著豐富高超的葡萄保鮮技術,一年四季幾乎都可以吃上新鮮葡萄。
無花果:喀什盛產無花果,它可與哈密瓜、吐魯番葡萄、庫爾勒香梨齊名。無花果果形扁圓,果肉細軟,果味甘甜,營養(yǎng)豐富并有藥用價值,含糖量高達24% 。無花果除鮮食外,還可以制成果脯和果醬。另外,由于無花果葉片碩大,枝干光潔,樹冠整齊,姿態(tài)美觀等特點,人們往往把它栽在庭院、花圃或培育成盆景放在室內,美化環(huán)境。
巴旦杏:是喀什的名貴特產,是維吾爾族人民最珍視的干果,常用它待客贈友,還把它的圖案繡在衣帽上,雕刻在建筑物上。巴旦杏屬落葉喬木,桃類植物。巴旦杏果肉不能食,可吃的是香甜可口的果仁營養(yǎng)十分豐富,含有大量脂肪、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在喀什的維吾爾醫(yī)藥中,60% 的藥都配有它?κ舶偷┬舆h銷國內外,在國際市場干果交易中占著重要的地位,售價很高。
杏:維語稱“玉呂克”,是受人們普遍喜愛的果實之一。喀什杏子品種繁多,其中以英吉沙縣的賽來提杏、葉城縣的黑葉杏為最佳,肉厚汁多,味道甜美,營養(yǎng)豐富。杏子除鮮食外,還可以曬制杏干,有的地方還加工制成杏脯、杏包仁。
桑椹:喀什土沃泉甘 ,宜于植桑 ,故桑椹很多。桑椹是喀什成熟比較早的果實,被稱為“瓜果中的報春花”。喀什桑椹有白、紫兩種。因桑椹性寒、味甘,除有補肝益腎、滋陰養(yǎng)血的功能和對陰虛、頭暈目眩、失眠等癥有明顯療效外,還含有蕓香苷、花色素、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c等成分而深受人們喜愛。
蟠桃:較珍貴水果之一。主要產于葉城縣等地。蟠桃是桃子的一種,但果實卻與桃子完全不同。蟠桃的形狀扁圓 ,頂部凹陷形成一個小窩,其果皮呈深黃色,頂部有一片紅暈。蟠桃味甜 、汁多、核小,不但好看,而且好吃,色味兼?zhèn),不愧為“仙桃”之稱。
梨:喀什梨的資源十分豐富,共有60多個品種,其中碭山梨(從安徽碭山縣引進)和葉城棋盤梨較為有名,都有果大、皮薄、肉細、汁多、味甜的特點,極受人們的喜愛,由于喀什特有的地理環(huán)境和 自然條件,喀什梨含糖量高,維生素 c 、磷、鈣含量也較豐富。
阿月渾子:維語稱“皮斯特”,是一種稀有名貴果樹。落葉小喬木。春季開花,夏秋間果熟,果實呈乳白色,尖端開裂有紅暈,果仁香脆可口,營養(yǎng)豐富,果仁含植物油54%至68%,還含有維生素a、b,阿月渾子在國際市場上與巴旦杏同被視為堅果中的上品,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核桃:又名胡桃,是世界著名的四大干果之一,被公認為“長壽之果”。核桃仁含脂肪65--70%、蛋白質15-27%,碳水化合物16%,還含有維生素 a、b、c 、e、k 、胡蘿卜素、核黃素、硫胺素、尼克酸和鈣、磷、鐵、鋅、鉀、鎂、銅、鈷、硒、碘等多種元素。核桃油含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亞麻酸和18種烯酸。核桃油是一種優(yōu)質食用油,在食品工業(yè)中用途廣泛,在香料工業(yè)中也具有很高價值。葉城縣是新疆重要的核桃產區(qū),栽培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年總產量在1200噸左右。
沙棘:資源十分豐富,在喀什生長歷史悠久。沙棘營養(yǎng)豐富,果味酸中有甜,內含多種維生素和其他活性物質,特別是維生素c的含量極高。以沙棘為原料,制成的各種飲料,深受人們歡迎。
伽師甜瓜:喀什甜瓜有近百個品種,其中數伽師甜瓜(因產地在伽師縣而得名)為最佳。伽師甜瓜歷史悠久,早在清朝時代就被列為貢品,后來經過不斷改良,瓜質越來越好。緊靠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伽師縣具有適宜甜瓜生長的獨特氣候與水土條件,因而香甜可口,肉厚汁豐,風味別具,營養(yǎng)豐富,甜度達11至19度。當地瓜農和維吾爾族群眾有貯瓜過冬的習慣,在喀什幾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美味的甜瓜。
喀什的民族工藝品
喀什的民族工藝品,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因而被中外學者盛贊為“小民間藝術中心”。喀什的工藝品不僅受到當地群眾的喜愛,而且經由“絲綢之路”銷往西亞、歐洲等地,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的聲譽。
地毯:喀什傳統手工藝品之一,它以精湛的工藝和鮮明的風格著稱于世?κ驳靥浩贩N繁多,花色斑斕,花紋圖案千姿百態(tài),鮮艷奪目。除傳統的360道產品外,近年又增加了540道、720道和750道中、高檔產品。喀什地毯質地精良,色調明快,美觀大方,柔軟舒適,堅固耐用,不僅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深為國內外顧客所喜愛。
英吉沙小刀:因產地在英吉沙縣而得名,是喀什地區(qū)的傳統名牌手工藝品之一,約有400 多年的歷史 。它選料精良,做工考究 ,造型美觀,紋飾秀麗,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英吉沙小刀目前已發(fā)展到16個品種30多個花色。主要有維吾爾族喜愛的鳳尾式、百靈鳥式、黃鸝式、喜鵲式,哈薩克族喜愛的紅嘴山鴉式、漢族喜愛的龍泉劍式、蒙古族喜愛的獸角式等。英吉沙小刀既是人們日常的生活用品,又是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工藝品。
艾德萊斯綢:是維吾爾族婦女十分喜愛的絲綢料。它是使用蠶絲,采用古老的扎經染色法工藝,按照圖案的要求進行染色,其工序是非常細致而繁瑣的?κ驳陌氯R斯綢,以色彩絢麗、鮮艷著稱,用色反差大,對比強烈。它的色彩常用翠綠、寶藍、黃、青、桃紅、紫紅、桔、金黃、艷綠、黑、白等色。它的圖案結構細膩、緊湊、嚴謹,色彩強烈、透明、逼真 ,再現了大自然中光和色的美感。艾德萊絲綢質地柔軟,富于彈性,輕薄柔韌,美觀華麗,具有鮮明的維吾爾民族文化特色,深受少數民族群眾的青睞,F在人們不僅把艾德萊斯綢視為衣料,還有不少人把它作為工藝品買回去制作成室內裝飾品。
花帽:維吾爾語稱為“朵巴”,是維吾爾族特需商品之一。它做工精細,均采用民族傳統的繡花、挑花、伴金、鑲銀、串珠等方法,用手工繡制而成?κ不逼贩N繁多,有巴旦杏花帽 、奇曼 (綠底白花)花帽 、塔什干 (綠底白花)花帽、瑪力江(紅色鑲珠)女花帽,均質地精良,色澤絢麗,圖案精美。它不僅實用,而且是一種具有裝飾美感的工藝品,是饋贈親朋好友的珍貴禮品。
木模彩色印花布:維吾爾族傳統手工制品 。這種花布主要用于制作墻圍、壁掛、腰巾、餐單、褥墊、窗簾等。它具有物美價廉、經濟實用等特點。這種花布采用凸版木戳印制而成,顏色多用大紅、粉紅、果綠、中黃、淡黃等,圖案多以花卉、瓜果 、植物、家用器皿為素材設計而成。這種花布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給人以古樸、素雅、大方之感。
土陶:喀什土陶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生產,漢晉時代發(fā)展到彩陶,具有古老獨特的民族風格。在喀什的陶器中,尤以仿古土陶最為著名,它繼承了傳統工藝,又有創(chuàng)新 ,兼有觀賞和實用價值?κ餐撂盏闹饕贩N有 :碗 、碟、盤、壺、罐等。特別是一種供少數民族群眾洗手用的水壺,形狀有大小、高低、扁圓之分,可稱做為喀什土陶的代表?κ餐撂赵煨凸艠恪⑺匮,給人以特殊的美感和藝術魅力,多年來一直吸引著國內外游客。
首飾:喀什少數民族婦女非常喜愛佩戴首飾,已形成一種傳統的風俗習慣?κ彩罪椖壳爸饕薪渲、手鐲、項鏈、耳墜、耳環(huán)、發(fā)卡等20多個品種40多個花色。許多首飾都鑲嵌著五光十色的寶石,使之顯得更加絢麗多彩,斑斕奪目引人喜愛。
民族樂器:維吾爾民間樂器品種多、制作美、著色好、音質悅耳。在民間較為廣泛使用的樂器主要有:
彈布爾:其聲鏗鏘、悅耳,十分獨特。彈布爾常用作獨奏樂器,在家慶宴樂中與熱瓦甫、手鼓等樂器組臺,為歌舞伴奏。
都塔爾:是維吾爾族民間唯一的指彈弦樂器。
熱瓦甫:是維吾爾、塔吉克和烏孜別克等少數民族所喜愛的彈撥樂器,比較普及。彈奏時左手握頸斜滑走弦,右手持牛角片或竹片彈撥演奏。
達卜:漢語稱手鼓,是維吾爾族民間廣泛使用的古老的打擊樂。為合奏和伴奏不可缺少的樂器,它聲音脆亮,在樂隊中起著統一節(jié)奏和速度的作用。它是波斯阿拉伯文化東傳的產物之一。
納格拉:是以木槌敲擊演奏的樂器,漢語稱鐵鼓。主要用于盛大節(jié)日和婚禮。它與嗩吶相配合,創(chuàng)造出一種歡快喜悅的氣氛,令人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來。
紅銅器:是喀什重要的民間工藝品之一。它歷史悠久,別具特色。其主要種類有:盛水用的阿卜吐勒(手壺)、接水用的其拉布其(盆)、盛飯用的里干(盤)等等?κ布t銅器制做工藝高超,造型美觀大方,圖案紋飾秀麗,具有顯著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不僅是良好的生活用品,而且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景 點
艾提尕爾清真寺
艾提尕爾清真寺位于喀什市中心,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伊斯蘭教建筑物,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公元1442年,喀什噶爾的統治者沙克斯米爾扎首先在這里建立一所清真寺,用來祈禱他的親友們的亡靈.后來又經過歷代多次建和修繕,成為現在的形式和規(guī)模.該寺由禮拜堂教經堂、門樓、水池和其它一些建筑物組成.清真寺的正長160多米,進深16米.廊檐十分寬敞,有100多根雕花木柱支撐,頂棚上面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繪的花卉圖案.正殿正中墻上開了一個深龕,龕內放置一個有臺階的寶座.禮拜時,大毛拉就站在龕內領經,禮拜五"古爾邦節(jié)",大毛拉站在臺階上宣教.教徒們進殿后.依次排列先殿內,后殿外,面向西做禮拜每當伊斯蘭的盛大節(jié)日---"肉孜節(jié)"和"古爾邦節(jié)"到來時,清真寺前的廣場成了維吾爾群眾盡情歡樂的地方.身著節(jié)日盛裝的維吾爾族男青年,隨著歡快的鼓樂聲,跳起熱情奔放的"薩瑪"舞,場景十分壯觀。
阿帕霍加墓
又名香妃墓,座落在喀什市東北郊5公里處的浩罕村,占地面積30畝,始建于公元1640年前后,距今已350年,是一座典型的伊斯蘭式古老的陵墓建筑.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墓由門樓、小禮拜寺、大禮拜寺、教經堂和主墓室5部分組成.主墓室在陵園東部,是這處建筑群的主體建筑,造型宏偉壯觀,風格莊嚴華麗,為整個建筑群之冠,也是新疆最為宏大精美的陵墓.主墓為方體圓頂,橫長36米,縱深29米,通高27米.墓室四周的墻上,由綠色硫璃磚貼面,間以黃藍二色瓷磚鑲嵌,瓷磚表面繪有彩色圖案,還有阿拉伯文警句。墓室內的墓臺上,排列著大小不等的58個墳丘,埋葬著阿帕霍加五代共72人。阿帕霍加墓是我國古代維吾爾族建筑藝術的典范。
石頭城
位于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城北側,是新疆境內古絲道上 一個著名的古城遺址。城堡建在高丘上,形勢極為險峻。城外建有多層或斷或續(xù)的城垣,隔墻之間石丘重疊,亂石成堆,構成獨特的石頭城風光。漢代時,這里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蒲犁國的王城。唐朝政府統一西域后,這里設有蔥嶺守捉所。元朝初期,大興土木擴建城廓,舊的石頭城換了新顏。光緒28年,清廷在此建立蒲犁廳,對舊城堡進行了維修。
唐王城
即唐代尉頭州城遺址,當地少數民族稱之為“托庫孜薩熱依” 古城,建于公元前206年,距今約有2200年的歷史。古城座落在巴楚縣城東北60多公里處的代熱瓦孜塔格山(大門山)南端山口的北山東側。城墻用泥土,石頭筑成,分內城,外城,大外城幾個部分。南北各有一道城門,大外城的城墻已風化為一道土梁,城東北延伸至約兩公里處的唐王村(今農三師五十一團駐地)。唐王城為新疆境內古絲綢之路中道上的一個重要古城遺址,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被列為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阿曼尼莎汗紀念陵
阿曼尼莎汗生于1526年,卒于1560年, 阿不都熱西提之妃。十五世紀杰出的維吾爾族女詩人,維吾爾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13歲入宮,34歲因難產而逝。她從小就對詩和音樂有濃厚的興趣,她拜訪社會藝人、詩人,民間歌手,整理創(chuàng)編出集維吾爾古典音樂之大成的《十二木卡姆》,使民間音樂成為科學、系統、嚴謹的曲目。《十二木卡姆》馳名中外,是維吾爾樂舞藝術的稀世瑰寶。阿曼尼沙汗紀念陵占地1050平方米,有王墓王宮,阿勒屯。與清真寺連為一體。陵高22米,陵墓修建在一座2米高,10米寬,10米長的正方形基坐上,陵頂為園塔狀在陵宮內,宮殿墻上鑲有“木卡姆”十二套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