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縣位于西藏東部,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素有“藏東明珠”的美稱。自清末改土歸流置昌都府以來,昌都縣便一直是昌都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享有“藏東門戶”的盛譽。以昌都鎮(zhèn)為中心,東與四川省相望,東南面與緬甸及云南接壤,西南面與西藏林芝地區(qū)毗鄰,西北與西藏那曲地區(qū)相連,北面與青海省交界,西望西藏自治區(qū)首府拉薩,處在商貿往來的樞紐地位。1950年昌都解放后,中共中央在昌都鎮(zhèn)建立了我黨在西藏地區(qū)最早的人民政權組織-昌都縣人民解放委員會,隸屬國務院領導;1959年4月20日昌都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下轄三個行政區(qū);1959年增至7個行政區(qū);1962年7月,重新劃分為10區(qū)1鎮(zhèn),共52個鄉(xiāng);1987年實施撤區(qū)并鄉(xiāng),劃分為1鎮(zhèn)1區(qū)15鄉(xiāng),轄259個村民委員會,10個居民委員會,920個自然村。1999年再次行政區(qū)劃為3鎮(zhèn)12鄉(xiāng),9個街道居委會及208個行政村。
昌都縣歷史悠久,城南12公里處的“卡若原始村落遺址”,使昌都縣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漢魏時期,稱以昌都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qū)為“康”,唐朝歸依吐蕃。自元朝起,正式劃入祖國版圖。清朝稱昌都為察木多(相當于行署)。駐藏大臣設正副二職,其副職長駐昌都鎮(zhèn)。1959年4月,昌都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昌都境內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人杰地靈。為了活絡康巴血脈,振興民族經濟,昌都縣在黨對西藏工作的各種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指導下,積極制定了一系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有計劃地引進商品經營機制,將市場經濟觀念逐步輸入到廣大農牧區(qū),相繼建立起一批投資少、見效快的中小型骨干企業(yè),增強了經濟發(fā)展的后勁。2005年全縣實現(xiàn)國內生產總值50989萬元,位居全區(qū)全列;一、二、三產業(yè)結構由2004年的34:30:36調整倒31:26:43。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660.08元,其中現(xiàn)金收入1619.69元。
昌都縣位于橫斷山脈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南部的邊緣地帶,地勢北高南低,東西呈“W”形。最高海拔6100米,最低海拔2900米,平均海拔3500米。境內地形復雜多樣,切割明顯,險峰峻嶺,溝壑縱橫,蔚為奇觀。昌都城鎮(zhèn)環(huán)山而抱,傍水而依,頗具“山城”的秀麗,又具“江城”的風采。
昌都縣位于西藏東部,地處東徑96°7′--97°9′,北緯30°6′--32°30′。東與江達、貢覺縣為鄰,南與察雅、八宿縣毗連,西與類烏齊縣交界,北與青海省玉樹縣和囊謙縣接壤?h人民政府駐地昌都鎮(zhèn),海拔3200米。
昌都縣位于橫斷山脈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南部的邊緣地帶,地勢北高南低,東西呈“W”形。最高海拔6100米,最低海拔2900米,平均海拔3500米。境內地形復雜多樣,切割明顯,險峰峻嶺,溝壑縱橫,蔚為奇觀。
昌都縣水資源異常豐富,“三江”支流密布,常年平均流量達400m3/s,總流量達152億m3/s。扎曲河、昂曲河屬瀾滄江水系,均發(fā)源于青海省,由西北向東南流至昌都鎮(zhèn)匯合,始稱瀾滄江。扎曲河流徑境內長達145公里,昂曲河、瀾滄江和金河則分別流徑境內長達85公里、50公里和60公里!叭右唤倍啻┰礁呱綅{谷,多急流險灘,落差大,便于綜合開發(fā)利用。據統(tǒng)計,水能蘊藏量均在5萬千瓦以上。
昌都縣屬中緯度地區(qū),因受地形的影響,高原寒溫帶季風性氣候混雜!耙簧接兴募,十里不同天”,山頂終年白雪皚皚,山腰森林茂密,山腳草木叢生,山谷則呈現(xiàn)出亞 熱帶特征,雨熱同季,氣候宜人。夏季溫和多雨,冬季日照充足,年均氣溫7.5℃,日均氣溫5℃,無霜期127天,年均降水量477.7毫米。
昌都縣位于西藏東部,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素有藏東明珠的美稱。自清末改土歸流置昌都府以來,昌都縣便一直是昌都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享有藏東門戶的盛譽。以昌都鎮(zhèn)為中心,東與四川省相望,東南面與緬甸及云南接壤,西南面與西藏林芝地區(qū)毗鄰,西北與西藏那曲地區(qū)相連,北面與青海省交界,西望西藏自治區(qū)首府拉薩,處在商貿往來的樞紐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