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網(wǎng)訊:一千兩百多年前,有個“眉目瑰異”“英風(fēng)豪氣”的男子,曾兩度來栝任職,先為司馬,后任刺史。傳說中他的容貌和文章均令人傾倒,使人嫉妒,又加上他剛直敢言,敢批逆鱗,以致屢遭陷害。然而,生性豁達(dá)的他沒有因此郁郁寡歡,該寫字寫字,該作詩作詩,該除害照樣除害,該抑強照樣抑強,要不是遭奸人迫害,被活活打死在刑庭之上,他的壽命至少要長于70歲。既便這樣,在那個時代,他的歲數(shù)也已經(jīng)名符其實地是古來稀了。他就是我國歷史上初唐與盛唐之間的著名書法家、文學(xué)家李邕。
一個煙雨蒙蒙的春夏之交,李邕來到市郊西北二里的幽靜處。只見三巖鼎足而立,三巖之下是三個黝黑的洞穴,中間最高的巖石上有飛瀑直瀉而下,跌落潭中,潭中有巨石,那飛瀉的瀑水擊落在巨石上,生出雄渾悠長的余音。那“重廉直掛千尋匹練,猶疑對座飛濺百斛寶珠”的氣勢,看得他醉了。猛然間,這位風(fēng)流倜儻的才子想到兩個字:雨崖。于是隨行者找來筆墨,于是,那體勢方正、筆力俊邁、縱橫開合、風(fēng)采動人的兩個擘窠大字就留在了巨石的陽面,也永遠(yuǎn)留在了栝州百姓的心中。
又過去若干年,北宋處州太守李堯俞在任職時也游到了這里,他覺得這里的景觀遠(yuǎn)遠(yuǎn)超出了青田石門洞,從而發(fā)出了為何“數(shù)百年間不遇一人稱道”的感嘆。于是他寫了一篇游記,詳細(xì)地記述了他與同僚們在游此勝境的情形,他說自己是“遍訪近郭溪山之勝,尋幽索奇,因而得之。”所以當(dāng)時的感覺是“疑在方外(世外)”,可見他看見三巖勝景時驚喜的程度。驚喜之余,他給三巖取了名。三巖中,中巖最高敞,前懸瀑斗注如建瓴高屋,下巨石屏立,激水四散,此巖曰“白云”;由白云巖前左步漸下,有石如門,稍進,巖形如半月,曰“清虛”;由中巖抄仄徑前而右壁上,徑盡,曰“朝曦”,此巖比清虛高比白云低。
由此可見,雖然唐李邕對三巖勝景喜愛有加,可他沒寫下詩文留傳民間,所以那時的三巖還是“士人不之奇,官于是者跡罕到”的地方。到了宋代,特別是有了李堯俞的三巖命名后,這里成了“一時之勝”、“海上之奇觀”,地方官吏前來游賞者漸多,文人墨客吟詠的詩作不斷。